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缩小城乡文化差距,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浙江承担着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光荣使命,于2024年创新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系统性遴选首批1570余名优秀文化人才派驻乡镇(街道)、结对村(社区)开展文化建设帮扶,全面嵌入基层文化场域,建立起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顺畅通道。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要求的扎实举措。
文化特派员制度注重“外发促内生”与“内联促外引”有机结合,强调“整合性”视角,实现对多方资源的综合高效协同应用,率先破解城乡区域优质文化资源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难题,通过外部资源引入实现乡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式发展,以精准文化赋权的模式重构基层文化服务供需结构,在主流价值柔性浸润中激活乡村文化生产力,为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厚植文化力量。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文化特派员作为打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最后一公里”的新型力量,始终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基层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问题呈现、利益联结、征召动员等环节,将多元化、碎片化的优质文化资源集聚整合,创新打通向基层投送的渠道,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
坚持“外引内育”,以外部优质文化资源激发乡村内部文化活力。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农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亟须与之相匹配的文化供给和服务。乡村文化建设内生式发展侧重本地村民群众能力建设与参与,通过内部成员与外部力量的互动循环,建构内外互促、共生发展的乡村文化发展模式。文化特派员制度以外部优质文化资源的输入为契机,通过选拔宣传思想文化机关干部、媒体记者、文艺院团职员、高校教师、城乡规划师等在文化领域工作多年、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文化人才担任文化特派员,以活动开展、平台搭建、培训指导等方式有效激活派驻地的文化资源以及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的能动性,努力建构优良乡村文化生态,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动文化人才建设与乡村全面振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发展“文化经济”,以优质文化产业赋能基层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现象,更是一种能够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文化与经济协同共进,能够实现文化存量向经济增量、文化资源向经济动能的转化。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发展“文化经济”,旨在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产业振兴、社会发展联动。文化特派员通过挖掘整合文化资源、系统培养文化人才、提升优化文化环境,大力发展具有公益性和普惠性的乡村文化产业,为促进经济融入人文、人文浸润经济,实现二者共生共荣贡献力量,推动乡村从文化资源持有者转变为文化生产力发展主体,助推乡村干部群众在物质和精神上共同奔“富”。截至目前,文化特派员通过文旅规划、文创产品销售等方式帮助派驻地增收1.9亿多元。同时,文化特派员积极参与弘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以文化赋能乡村自治、法治、德治,通过互助交往、集体仪式等文化软治理形式,提高村民对公共文化活动的参与度,有效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助力“共享共富”,以资源合理配置缩小区域文化发展差距。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明确要求浙江“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强调“把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作为主攻方向”。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解决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共文化服务不平衡的问题。一方面,浙江结合“千万工程”推进情况,根据乡镇(街道)、村(社区)的经济文化条件分类定级,为其量身定制、按需分配文化特派员资源;另一方面,引导优质文化资源更多向山区海岛等偏远地区倾斜,在项目扶持、资金投入、人才支撑等方面加大力度,通过外部力量参与本地发展,帮助缩小区域文化发展差距,有力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与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群众家门口。
以制度改革增活力,重塑文化供需适配生态
当前,基层群众文化需求呈现差异化、多样化的特点,要实现文化需求与供给精准对接,必须以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嵌入促进规范执行,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内生式发展,推动各方资源实现有效整合。着眼建立健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制度,浙江构建涵盖人员选派、职责界定、服务管控及评价激励的全链条工作体系,坚持以系统观念提升基层文化服务效能,将文化特派员工作从经验化探索转向标准化治理,为破解基层文化服务困境提供制度样本。
明确“权责清单”,标准化搭建“特”“派”体系。为避免选派过程的盲目化与粗放化倾向,浙江在相关工作实施意见中明确规范“选什么人”“派下去做什么”“如何管理保障”等具体细则,回答好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基础性问题。“特”要求文化特派员聚焦宣传文化主业,在所驻乡镇(街道)、村(社区)范围,重点指导1个行政村,结对1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或农村文化礼堂,承担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基层文化活动、扶持文化产业等职责任务,全面覆盖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需求。“派”指文化特派员在两年服务周期的派驻过程中,既不脱离原工作岗位,又要实现每年驻点服务100天左右,且每个月至少赴基层指导服务一次,以弹性化配置方式有效满足专业资源下沉与行政成本控制的双重诉求。
着力“长效驱动”,一体化统筹管理服务。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具有长期性、连续性,需要在管理与服务耦合而成的机制规范下保留相应的自主供给空间,并加强对相关主体的激励约束。浙江出台《文化特派员工作实施意见》,编制《文化特派员工作参考指南》,打造包含“服务库”“项目库”“专家库”的数字化工作平台,以“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文化服务机制,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同时,文化特派员工作搭建了“省统筹、市指导、县(市、区)负责、乡镇(街道)抓落实”的网格化、分级制服务管理矩阵,建立“中期评估、届满评价”全过程考评机制,推动项目闭环落地。此外,创新性建立浙江省文化特派员之家作为实践交流载体,并组建三级文化特派员工作组,以常态化开展的例会制度促进资源共享、创意联动、项目协作,打造“理论研讨、经验分享、实践反馈”的科学化、规范化工作运行体系。
以项目落地为支撑,筑牢乡村文化事业基石
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指出,“比较之下,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物质文明建设实一点,精神文明建设虚一点”,强调“干工作必须虚实结合,尤其是虚功一定要实做”。抓好文化项目就是虚功实做的重要体现。文化特派员制度着眼以更大力度实现文化惠民,将虚功实做的要求贯穿始终,以“项目制”打通资源下乡的通道,将外部资源转化为适合本地需求的文化公共品供给,并以项目化管理的形式强化多方协作,有效破解基层文化服务供给碎片化、需求响应滞后等深层结构性矛盾,为补齐基层文化领域短板提供了兼具制度刚性与实践弹性的创新解决方案。
聚焦“急难愁盼”,及时回应群众实际诉求。基层文化建设千头万绪,抓住重点和难点,就能够有效回应群众诉求、保障公民文化权益,实现“有的放矢”。乡村文化发展应特别关注当地群众的需求,通过各种方式增强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使其在乡村文化发展中享有决定权、控制权和收益权。每一位特派员在做好基本文化服务的基础上,深入调查研究,分层分类了解群众文化需求和基层建议,并和派出单位、派驻村(社区)联动谋划推出重点文化项目。文化特派员通过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创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文化载体,积极回应乡村对高品质多元化文化的旺盛需求、对推进文旅融合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对挖掘提炼弘扬地域优秀文化的更高期待,持续稳定地为乡村提供文化服务与建设支持。
彰显“因地制宜”,推进特色文化项目建设。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乡村文化振兴也要尊重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展现“千村千面”的特色风采。浙江省、市、县三级文化特派员推动开展的各类文化项目建设,涵盖保护文化遗产、指导乡风文明建设、丰富文化服务、打造文化品牌、做强文化产业等不同类目,深入挖掘乡村资源禀赋,盘活乡村各种发展资源,充分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基层文化建设的地方特色和创新性导向。例如,龙泉市溪头村“文化激活溪头村文旅产业融合”项目、安吉县“大余村大研学”项目、宁波市鄞州区“羽人竞渡”龙舟文化品牌项目等,既保留了乡土文化的个性与灵魂,又展现了新时代的价值观、审美观。文化特派员制度以文化项目为抓手,以项目成效论英雄,真正做到了派人才、带资金、送项目、惠百姓,努力打造基层有感、群众受益的民心工程。
以全域协同聚合力,打造文化人才共建高地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也是乡村内部力量整合的过程。文化特派员制度遵循公共文化服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原则,重构了乡村社会关系网络,助推地方力量整合和发展,既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又注重有效整合分散的人才资源,以叠加效应识别价值共创主体,推动乡村文化队伍建设在资源均衡和资源驱动创新的情境下迈向“集团作战”。
注重“送种结合”,培育内生性乡村文化生态。乡村文化振兴,“送文化”是外在帮扶,“种文化”是内在驱动。文化特派员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持“服务一个村、提升一个镇、带动培养一支队伍”的工作思路,将满足文化需求与释放文化创造力相结合,以“送”为主,寓“种”于“送”,“送”“种”结合,推动文化供给模式由单向“投送”向主动参与转变。该制度借助对村民、返乡青年及新创客的文化素养与知识体系的培育,以乡村熟人社会的关系网络联结分散的村民,以组织吸纳、模范带动等方式积极挖掘和培养基层文化人才,倡导全体村民共同参与到精神文化生产的实践过程中,充分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使其在文化认同基础上建立精神共同体,在更深层次上发挥文化联结作用,成为乡村文化繁荣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主体力量,进而培育共建共享的文化生态。
注重“以点带面”,引导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群策群力。文化特派员既是基层特色文化活动的积极推动者,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联络员。各地文化特派员充分调动和发挥乡镇(街道)宣传委员、文化站站长、科技特派员、农村指导员、乡村本地专业文化人才乃至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主体力量,集聚乡村社会资本,促进优势互补、群策群力,深度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协同推进基层文化建设。文化特派员与科技特派员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角度对村民进行产业引导、培训带动与创新扶持,大力拓展农文旅等项目,有效促进了乡村文化与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目前,浙江已累计组建近4000支基层文化队伍,进一步筑牢了乡村文化繁荣兴盛的根基。
注重“聚才引智”,助推人才要素跨域流动。促进乡村文化建设内生式发展,需要形成多元力量交互作用、动态协调的新格局。文化特派员制度并非孤立个体的行动机制,而是依托派出单位构建起的一个有机联动的行动者网络。一方面,在文化特派员选派方式上注重双向性,即依据文化特派员的专长、意向等与派驻村先进行双向选择,再进行组织调配,做到人村匹配、精准对接。另一方面,省直机关、省级宣传思想文化单位、高校等派出单位,以外部赋能参与乡村文化发展相关项目,通过文化特派员将各自文化产品、文化人才以及文化传播渠道等优质文化资源系统性嵌入基层,进一步实现了文化服务的“精准定制”、助推基层文化资源高效配置,促进乡村内部组织能力的提升。作为具有特殊资源整合力和文创策划力的文化特派员,在合作共进中汇聚起乡村文化建设新力量,为把高品质文化资源送到基层“最后一公里”,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提供了重要支撑。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13日 09 版)